今天带客人参观了大英博物馆里传奇的原图书馆阅览室(Reading Room),站在这座历史悠久的空间中,我不禁心潮澎湃。阅览室不仅是一个知识的海洋,更是一个思想的港湾。这里的每一张桌椅、每一盏灯光,似乎都在低语着那些曾经在此徜徉的思想者们的故事。
从卡尔·马克思到弗吉尼亚·伍尔夫,从孙中山到胜雄甘地,这里曾迎来了不同时代、不同文化背景的伟大人物。他们带着各自的信仰、理想和追求,齐聚在这座包容的阅览室里,彼此并不相识,却共享着这片充满思想碰撞的空间。在这里,他们汲取智慧、表达自我,孜孜不倦地探索和追求,最终创造出改变世界的思想和文字。
1849年,卡尔·马克思先生几经辗转,来到了英国。这位当时激进且充满争议的思想家不被那时的欧洲所接纳,被多国驱逐。但即使在政治上有着巨大分歧,英国依然给予这位思想家一个自由思考和写作的空间。他在英国生活了34年直到去世,而大英博物馆的阅览室,是他最重要的写作场所,马克思在这里得以查阅大量资料、阅读世界各地的经济学著作,创作完成了《资本论》第一卷,度过了他最重要的思考与创作时光。
这间阅览室体现了英国对思想多样性的尊重与接纳。正是在这种开放包容的氛围中,不同的思想在此交汇和发酵,催生出跨越文化的交流,推动了社会的进步。阅览室不仅仅是一个知识的宝库,它更像一座思想的熔炉,跨越国界与语言,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思想在此生根发芽。英国,正因拥有这种胸怀,播种下了领先世界的种子。
站在阅览室中,我不由得想起了中国教育家蔡元培先生的名言:“思想自由,兼容并包。”在北大担任校长期间,蔡元培先生大力提倡思想开放的教育理念,主张不同的思想和学说能够共存,甚至在辩论与争论中找到共识与真理。这种“兼容并包”的精神,正是我在大英博物馆的阅览室中感受到的力量。
人们常说“知识就是力量”,但我认为,思想才是更深远的力量。博物馆中的每一件文物不仅承载着历史的知识,更是先人思想与信仰的见证。正如这间阅览室曾经孕育过的思想影响了世界,博物馆里的文物也同样是思想在历史上留下的痕迹。每一件文物都以其独特的方式,引领我们穿越时空,与古今中外的思想者们对话。我想,这才是这间博物馆里真正的宝藏!
客人们参观完后,带着感动与敬佩离开,而我也在内心深处被这间阅览室的精神触动。无论是马克思在这里写下的理论,还是胜雄甘地在此寻找到的理念,抑或是孙中山心中激荡的革命理想,都是阅览室包容性的体现。正是这种开放与包容的精神,让英国汇集了比价值连城的文物更为珍贵的东西:人类文明的思想——它们在这里积淀、融合,最终成为推动世界前进的力量。
封面图:原大英图书馆阅览室(Reading Room) 博物馆链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