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的伦敦,秋高气爽,阳光洒满大街小巷,连空气中都透着一丝清新的凉意。趁着这美好的天气,我有幸跟随两位同事,聆听了他们在不同场馆中的讲解——一场是在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(V&A),另一场是伦敦的深度游导览。每一次的聆听,都让我有如饱览一场视觉与知识的盛宴,心中溢满了幸福与满足。
人能够学习,真是一件奇妙而美好的事情。每一位同事的讲解都充满了丰富的知识和独特的视角。他们带着各自的专长和个性,从不同的切入点为观众展现出伦敦以及历史文化的多样性。有的同事擅长从艺术的角度诠释文明,娓娓道来作品背后的故事;而有的同事则善于挖掘城市的历史细节,把那些被岁月掩藏的故事重新带到阳光下。每个人的讲解都如同一扇新的窗,让我看到更广阔的世界,像今天晴朗的天空一样,明净而开阔。
在今天的学习过程中,我深刻感受到多样性的价值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长与风格,而正是这些多样性共同构建了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和体验。伦敦之所以迷人,不正是因为它包容了如此丰富的文化与历史吗?而博物馆,之所以称为“博物馆”,正是因为它能够展示并珍藏这些多样性。不同文明的碰撞、不同思想的交流,在博物馆的空间中交织、延展,构成了一幅幅多彩的画卷。
站在博物馆的展厅里,我常常想,我们所看到的这些文物,不仅仅是曾经存在于某个人生活中的一个物件,更是他们的思想、信仰、情感的一部分。古埃及的雕像、古希腊的陶瓶、中国的瓷器、欧洲的油画,这些来自不同文明的作品,承载着人类无数的感受与记忆。每一件文物,都曾是某个人、某个文化在时光中的一份痕迹。如今,这些痕迹聚集在博物馆中,成为我们今天理解人类文明的一扇扇窗。
这种多样性的集合,不仅让我对历史充满敬畏,也让我对现实生活产生了新的思考。正如今天的同事们,用各自的知识和视角丰富了我的见闻和思考,多样性使我们的生活充满了可能性,使我们的思想不至于僵化。它提醒我,永远不要固守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,而是要始终保持开放的态度,去理解、去学习、去感受那超越我们经验的事物。
今天的学习旅程,让我深刻体会到,博物馆不仅是知识的宝库,更是人类情感和思想的万花筒。在这里,我们能够看到文明的多样性,感受到每一种文化的生命力。它们像一条条支流汇入了人类的历史长河,而我们每个人,都在这条河流中留下了自己的微小印记。走进博物馆,参观的不仅是过去的遗迹,更是无数生命的故事和它们留下的印记。这样的体验,让人既感叹又生机勃发。
今天的伦敦天气晴朗,阳光明媚,而我的心中,也因为这一天的学习与启发,看见了更加广阔的天空。这正是多样性带给我们的力量:它让我们跳脱出个人的视角,拥抱更加丰富和多面的世界。
封面文物:Gilt silver rhyton 博物馆连接
封面文物介绍:
大英博物馆中收藏的这件波斯来通杯(Rhyton),是一件来自古波斯阿契美尼德时期的精美饮器。这件作品充满了异域神秘气息与精湛工艺,既是古代波斯社会日常生活中的奢侈品,也承载着浓厚的宗教象征意义和王权的象征。来通杯的形制别具一格:它往往呈长筒状,底部设计为动物或神话生物的形象,使用者通常以杯口注入液体,从底部的细小流口将液体倒出。这个仪式性的饮器在宴会、祭祀甚至加冕等重要场合中使用,是高贵与神圣的象征。
来通杯最早出现在古希腊,被称作 rhyton,意为“流出的容器”。在古希腊,来通杯不仅仅是一种饮具,它还代表了对自然与生命的崇敬。
阿土耳其契美尼德王朝在其鼎盛时期疆域辽阔,与希腊和中亚等地频繁接触,文化交流带来了艺术风格的融合。许多波斯来通杯上的动物形象,融合了希腊神话中半人半兽的风格,同时保留了波斯独特的神秘感。
而这种独特造型的杯子随着丝绸之路,也出现在了我国,作为首批64件不许出国展出的文物之一,中国何家村出土的玛瑙兽首杯是至今所见的唐代唯一一件俏色玉雕,是唐代玉器做工最精湛的一件,也是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代表。
从古希腊到波斯,再到中国,来通杯不仅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,更是一段超越时间与空间的文化对话。这种器物的流传展示了人类在多样性中寻找共性,在共性中尊重差异的哲学智慧。各个文明在来通杯的基础上融入自身的价值观和文化传统,使其逐渐发展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形式与功能,成为丝绸之路上跨文化交流的象征。



